跨境电商平台上销售仿品,表面上是一桩利润丰厚的生意,但实际上却触碰刑事犯罪的底线。
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此前披露了一起案例。一位从事鞋类商品销售的跨境电商商家黄某,利用平台售卖仿冒知名品牌商品。他以“成本不到50元的鞋子”包装成高端产品,以500美元的价格出售,轻松赚取巨额差价。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,黄某逐渐迷失了方向,最终滑入了违法犯罪的泥潭。
最初,黄某经营着一家于2016年成立的制鞋工厂,主要生产自主品牌鞋。然而,因经营不善,工厂在2018年陷入困境。黄某随后决定转型,看准了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机会,选择在相关平台开店,开始涉足售卖假冒鞋类商品的业务。
由于仿冒知名品牌鞋自带流量优势,黄某逐渐摸索出一套运作模式。他分别在莆田和武汉设立了工作室,并招聘拥有丰富跨境电商经验的蔡某,负责搭建独立站。此外,他还雇佣业务员,通过公司培训后每日更新产品信息,发布鞋类推广文案,形成了推广、接单到出货的全流程操作体系。
凭借在工厂积累的制鞋经验,黄某深知高品质鞋的标准,其出售的仿品不仅质量上乘,甚至以假乱真,同时价格又低于正品,因而在海外市场颇受青睐。借助精细的营销和推广,其店铺日均销量达到十几双,日流水超5000美元。
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升利润,黄某在自家工厂中单独设立一条生产线,专门制造高仿品牌鞋,并安排工厂中的技术骨干负责产品的仿造,从生产到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链条。
然而,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,问题逐渐显现。因其鞋盒缺乏防伪标识,且部分细节仍显粗糙,黄某的行为引起品牌方及警方的注意。经过调查,警方锁定了这些假鞋的生产地——位于福建莆田的一家工厂,并迅速采取行动,捣毁了分布于莆田和武汉的两处窝点,抓获30余名犯罪嫌疑人。
公告显示,从2018年底至2022年7月,黄某通过其工作室销售假冒品牌鞋,总金额达1.7亿元。2022年5月至7月,他还在工厂内生产仿品,警方现场查扣了1000多双尚未售出的假鞋,涉案金额超120万元。2023年4月,该案件被移交浙江台州椒江区检察院审查起诉。检察官通过核对团伙电脑中存储的大量电子表单,并结合交易和聊天记录,成功确认涉案金额从初步认定的4000余万元提升至1.7亿元。
最终,2023年12月29日,椒江区检察院对黄某提起公诉。经法院审理,黄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2000万元,同时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1000万元。团伙中其他27人也均被依法判刑。至此,这个涉案金额过亿的跨境电商制假团伙被彻底摧毁。
售卖仿品或许能带来短期收益,但从长远来看,违法行为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。
近年来,政府和电商平台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持续升级。例如,亚马逊专门成立了假冒犯罪部门(CCU),2023年已清除全球范围内700多万件假冒商品,并通过法律诉讼和执法合作打击了21000多名不法分子。
2024年,泰国消费者保护警察司(CPPD)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官员公布了一起针对知名品牌假冒化妆品仓库的突击检查结果。案件涉及一位中国籍男子,姓Qiu。他通过线上渠道从中国采购时尚和个护类商品,并将货物运往泰国存储在仓库内。
Qiu同时经营了多达44家跨境电商店铺,借助网络广告对外销售这些商品。他的业务覆盖中国和泰国两地,运作时间约一年,平均每日发货量在2000到3000件之间。根据规模估算,该业务年收入可能超过1亿泰铢,约合人民币2000万元。
在突击检查中,执法人员查获了60余种假冒商品,包括牙膏、护肤霜和化妆品等,共计约31,000件,涉案总价值超2000万泰铢。对此,泰国警方已对Qiu发布通缉令。一旦他进入泰国境内,警方将立即采取法律行动。
对于跨境电商从业者来说,合法经营才是长久之道,切勿以身试法。